top of page

EP4_什麼才是真正的國際觀?現在就開始培養高文化智商

已更新:2020年6月25日



台灣人的國際觀圍繞著「歐美」與「競爭力」。隱藏式的歧視使我們無法真正融入、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停留在表層的「善良友好」無法讓我們被世界了解、被世界給看見。這篇轉述「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的網路文章。透過我的經驗與心得,重新探討我們要如何修正自己的國際觀,逃離默默操控我們好幾世代的儒家思想文化與教育體制的束縛。


試試看用聽的:

Spotify: Link

Youtube: Link

Sound Cloud: Link

Apple Podcasts: Link

Google Podcasts: Link

RadioPublic: Link


這是一篇文章內容的轉述和我個人的心得分享,來自一個叫做張苡絃的台灣女生。她經營部落客,也是一個作者,也曾在TED演講裡分享過她的人生世界觀是如何開始建立。這篇文章是她在2015年的時候寫的,沒想到我今年2019年才發現它,雖然我現在才看到這篇文章,但是她的內容完全沒有過時的問題,由於我在紐約。我來紐約這一年以來的感觸,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更是深深的被驚醒,完全看到了我自己感覺到、但卻說不出來為什麼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過去以為的國際觀到底是在說哪種國際觀?台灣人認知的國際觀,到底能真正的應用在這個世界上嗎?


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因為這篇文章很長,所以我就針對我看到的重點去整理起來。


文章的一開始就說,「台灣人對於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概念,對於種族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認識,我們對於歧視一點都不敏感,但是我們歧視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過去我們倡導的國際觀都是很偏狹的國際觀,一定得是要成功的人、符合既得利益者期待的人才叫有國際觀,這是一種強調競爭的國際觀。」


第一個,我自己也是在台灣土生土長到現在,去年才來到紐約真正開始接觸來自世界八方的文化跟不同的人。我發現我開始交朋友時,的確對所有不同世界的人種超級沒有概念。我不知道是我自己過去地理還歷史沒學好,我只覺得好像除了學校教科書以外,我沒有什麼機會去知道不同文化跟種族的事情,甚至台灣現在這麼多東南亞族群,我們對於這些東南亞文化又了解多少,還是我們根本就不認為我們需要了解?台灣老人都被印尼人照顧、台灣小孩很多也都是越南混血。我自己的三個同父異母的弟妹就是越南混血(因為我父親再婚的對象就是越南人)但是我後母不是透過婚姻買賣的那種‘’柯文哲說的進口貨‘’,他們也是真真實實透過交流、有感情基礎所以戀愛結婚的。然而我後母也不是來自普遍認知那種很窮、很需要台灣男人才能生存的家庭。在我後母小時候甚至比我們很多台灣人家都有錢,每個小孩出入家門、上學都會配有一個保姆跟一台車,車子會有司機接送你去學校那種,我完全不能想像是怎樣的一個富有生活。當然後來因為越南共產黨統一南北越,發生了很多事情這裡就不詳細說,到後來,他們家才開始不像以前那麼有錢。但絕對也是很有教育水準、會講英文、也可以勇敢跟外國人溝通的人。


首先,台灣人自己強調國際觀、強調要讓世界看到我們,但是又自己刻意去忽略除了「美國跟歐洲」以外的世界。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就不是國際觀嗎?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狹隘又可怕的隱藏式歧視呢?


文章裡面就有提到,有一個新的概念叫做CQ。就是Cultural Quotient,中文意思是「文化智商」他是一個用來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還有不同組織文化中,能不能有效運作的能力」。擁有高度文化智商的人,才真正有和世界做朋友的能力,把你工作能力提升成國際化,在商業、個人工作或個人交友的領域裡暢行無阻。


高CQ的能力,是能夠真正擁有國際觀的必要條件。文章裡講到的國際觀或國際化,不是以強調「競爭力」為主去用錢衡量的。而是關注在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力」與「適應力」的能力。然而台灣人的教育跟媒體卻時常讓我們成為文化智商裡的弱智。


首先最嚴重,文化歧視!


台灣人看起來笑臉迎人、善良天真又可愛,但是一說到那些膚色比較深的人種,我們就會升起一種自認比他們高一等的心態,無意識的出現一些不平等對待的行為,文章裡面說這是一種負向歧視 (Negative discrimination),但社會上還存有另一種歧視,是對膚色較淺的人種的歧視,反過來就稱為正向歧視 (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思維。有一張圖很有趣,是一個世界地圖的樣子,這張圖以台灣人的思維模式去看世界,在地圖上寫上台灣人對於這個區域的認知。


首先看到下面,菲律賓這一區,就寫‘’很多叫瑪莉雅的傭人來自於這裏‘’,右邊呢澳洲就是,有土著的地方。日本就是很多A片的地方。美國就是,邪惡帝國,中南美洲呢,就是很多罪犯的地方。南美洲呢,全部被視為一個「都在踢足球的地方」還有全部非洲,被視為‘’媽媽說飯沒吃完就會被送到這裡‘’這就是非常精闢的、台灣人看世界的樣子。


我自己最近也正在讀一本書,叫做‘’真確‘’,這是一個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顧問的臨床數據學家寫的一本書。關於扭轉人性直覺式偏誤的書,內容不斷的顛覆我對於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錯誤認知。目前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設計了幾個問題,做成調查去訪問。其中一題是這世界上的多數人是活在怎麼樣的生活水準下,很意外的,大家都認為答案是低所得國家。但真正的數據答案是,現在活在低所得國家中的人已經很少很少,我們會有這些錯誤的直覺,很多是來自新聞媒體刻意放大或為了宣傳特定利益而出現的資訊。奇妙的是,接受問題調查的人居然還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可見大家如果也都沒看過數據的確不知道原來這世界沒有自己想得這麼可怕跟那麼窮。


還有一個來自伊朗的一個女生感動到流淚的去告訴這個作者,說她第一次聽到有人對伊朗做出了真正是事實的評論。伊朗現在的女性對於家庭觀念是很現代化的,而且也懂得避孕。但是就算是高知識份子,還是都以為伊朗跟阿富汗一樣,沒有進步沒有現代化。


那我自己因為來到紐約,才開始發現,真的是對各種國家、國際事件或是哪個國家的人跟哪個國家的人有仇等等,真的是聊不起來也完全沒概念。自從交了外國朋友,才發現很多對外國人來說很基本的知識但是我居然不知道。像是整個中南美洲除了巴西以外都是講西班牙語這件事、還有波蘭人其實也是跟日本人一講究隱私、不喜歡隨意裝熟。韓國人對於自己的國家也有很多不滿,很多韓國人也知道韓國的面子文化讓韓國人很壓抑、很痛苦,所以為此出走到遠方國家。另外,甚至我在這邊遇到的中國人有些還比台灣人更開放、更願意去接觸不同聲音、也很勇敢去評論他們的政治優缺點。這些經驗都是我沒有辦法想像到,也跟我過去認知有很大差別的事。


題外話,文化的衝擊在紐約真的很強烈,不像美國其他州,我常常覺得美國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傳統的美國,另一個美國就是紐約,因為紐約完全就是由全世界的各種移民所組成的地方。由於我最近在紐約時代廣場擔任一個雕塑藝術的導遊,當我隨便找一個白人聊天都發現他們不是是純種美國人,其實有的來自瑞典、有個是敘莉雅裔等等的,純粹的美國人其實真的沒有很多。


回到主題,所以為什麼台灣人會這樣對世界有這麼狹隘或片段的認知呢?


文章裡面說到,「台灣沒有自己的觀點,我們的觀點全部都是從西方主流媒體剪輯過來的美帝思想。」我們以為我們會思考,因為相對於對岸,有言論自由的限制,台灣人有媒體自由就顯得我們有自己的話要說,但是我們通常只看到7 %的國際新聞,裡面又充斥各種過時的笑話跟沒意義的奇人異事。真正跟世界連結、看到其他國家的人到底過如何的生活,完全就不是我們的話題。所以我們在交外國朋友的時候產生各種恐懼、不了解、還有很多的刻板印象。這些東西都使我們這些來自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後代,很容易無法融入多元文化、無法真正突破那個‘’恐懼跟一個長得完全不一樣的人變成知心好友‘’,最後便退縮回自己的小圈圈,自己安慰自己說別人不了解我們沒關係,反正我也不想浪費時間交朋友,我要自己好好十年寒窗苦讀,我就能成就一番天。但是很可惜的是,未來的世界已經沒有像我們上一個世代那樣,因為勞動人口的增加導致經濟的成長,不用打開眼睛耳朵看世界,自己關起門來念書就可以出人頭地。


未來的世界,會逐漸變成沒有國家的概念,國與國之間的分界會越來越模糊,最後只有區分你和我住在地球的哪一區而已。那現在年輕人要面對未來世界的走向做準備,要把你的商業把你的工作介紹給跟你成長背景不一樣的人,要怎麼真正放下刻板印象、找到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情感,去體驗、去真正理解不同人的思考模式,這就會變成很重要的功課,不然我們會繼續被全球給邊緣化,卻自己在這個小島上互相取暖,說別人都沒有看見台灣,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幾乎是一個沒有思考過台灣缺乏的文化力而講出來的話,是否因為沒有特色所以只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呢?但是每個國家都有善良、有禮貌又友善的人,這並不是只有台灣。台灣人的友善多半就是問路啊、告訴你哪裡好吃好玩。但我們卻不會真的常常看到一個台灣人跟外國人深交,真的去互相融入彼此文化。)


在文章裡繼續有提到,台灣人從學語言這一點,就用了錯誤的觀念和錯誤的方式去。


第一個,我們為了考試拿高分而學語言,為了雅思、托福、為了多益,於是聽和說幾乎是普遍大家的弱項。你學了語言,不拿來溝通拿來交朋友,那你幹嘛學呢?升學主義的導向讓很多台灣人沒有去體驗生活、去探索未知跟恐懼的機會,甚至打工度假出去看看世界,都會被說是台勞或是不努力好好思考未來要做什麼的人。但是若我們什麼都不去嘗試只是坐在那邊難道就會知道我們想要的生活嗎?學語言是工具、是要去經歷更多生活經驗的。只是很可惜,台灣人對於未來的想法都很局限,沒有好好利用語言去探索世界。甚至以為「升學、找工作、結婚、生小孩」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但是這是因為你已經看過、也經歷過世界上千千萬萬種人生可能的樣子之後,你才確定、才選擇了自己要進台積電、找公職然後結婚生子的人生嗎?還是你是因為不知道人生還可以怎麼過所以只好這麼選擇呢?


第二個文章說到,學語言另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找一個白人陪你練英文,這就是我們要交白人朋友的主要原因,他就是要負責讓我英文變好,我就可以考英文考很高分,這也顛倒了我們學英文的目的。


再來,有些台灣人學英文也是為了異國戀,為了看起來自己跟外國人交往很厲害,可以生混血小孩之類的。也很多無知的女孩,因此被渣男騙的輕輕鬆鬆,吃了虧還在幫對方說話。而且如果你常常有出國,有待在國外的經驗,其實就會發現,外國人那些金髮碧眼的長相,看久了也就是那樣而已。有些人真的是屬於那種,你跟他聊起來後才發現是個人格有問題的人,這些都是完全不能用外表判斷出來的。


第三個,台灣人的交流跟所謂「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概念,只建立在很表面的「導遊交流」。一個外國人要跟台灣人做朋友很簡單是沒錯,但是要變成好朋友就很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小不像美國或歐洲,在多元種族環境裡長大,導致我們長大以後,看到外國人就有一種他們跟我們很~不一樣的想法。往往我們就忽略了我們都是人,我們也有很多共通之處。所以我們自己就很習慣把別人擋在可以成為知心好友的門外。這個就是我們很少有能力去和不同文化互動的原因,我們在互動之前,就已經去區分了‘’你是外國人,我是台灣人,我們就是不一樣‘’。


這個作者這麼精闢的觀察台灣人的心理狀態跟這樣一針見血抓出我們的無意識行為,我自己其實也是有被搓中的。的確,我一直也都覺得沒辦法跟外國人至交是因為我們就是不一樣,但是也是某種程度上我自己把我們身而為人這件事,給區別開了。


文章最後說到,跟不同文化深刻的互動你才有辦法了解,到底哪些行為是屬於人性的?哪些行為是屬於文化框架的?除去我們社會框架認知的好或不好。我們才能真正培養我們的CQ。文化智商,我們才能直視人性;我們才能共享我們的情感。


我們的台灣之光,李安導演,能夠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是因為他具有高度的文化智商,他能夠說一個全世界都能懂得武俠片、同性戀片。他能夠穿透文化,看到人性的相似處,因此他的電影不會侷限在台灣人的世界,他會主動去說故事給全世界的人聽,而不是很希望世界自己來主動來看見台灣。所有的商業行為,所有的人際交友行為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以上,培養國際觀,我們要放下你的偏見,利用語言去認識更多跟你不一樣的人、去思考他們的文化跟背景。去看到更多人生可以變化的樣貌,也許因為你認識了各種國家的人,以後你看國際新聞就不再那麼無感而會開始注意一下,就是因為你有認識的朋友可能是孟加拉來的或是伊朗來的,你就更會主動去關心他們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成為一個高文化智商的人,讓你未來的工作與交友也可以通行無阻。

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心得整理,歡迎有興趣的人去搜尋原文文章「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CQ文化智商嗎? 」。


原文連結:

29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